汉语拼音(小学一年级拼音拼读大全)

拼音是现代中国人识别汉字最重要的辅助工具,但是当我们接触到英语的时候,会发现拼音几乎和26个英文字母一样。拼音和英文字母为什么这么相似,两者是什么关系?

事实上,拼音字母是借用拉丁字母(以英文字母为代表)制成的拼写符号。拼音好的拉丁字母虽然看起来一样,但是发音和用法差别很大。拼音是用来拼汉字发音的,不是用来写字的。每个拼音符号对应一个声母和一个韵母。拉丁字母是英语等拉丁语言的词汇和表达的一部分,其中一些具有实际意义。

汉语拼音(小学一年级拼音拼读大全)插图

汉语拼音中的声母和韵母汉语拼音的声母和韵母

简单来说,拉丁字母是他们对拉丁国家的汉字,拼音只是中国人借拉丁字母的外壳帮助他们学习汉字的工具。

至于中国人,为什么他们使用拉丁字母而不是其他字母或他们自己的符号?这要从汉字的拼写和注释史说起。

古人是如何学习汉字的

小时候学汉字,最早学的是“A,O,E”的汉语拼音。学完拼音后,我们开始学习认汉字。我们在学习拼音的时候,即使遇到不熟悉的单词,也可以在没有老师帮助的情况下,通过查字典来学习。

中国古代没有现在的汉语拼音。当人们学会认汉字时,他们只能跟着老师读和学。汉字有几千万,老师只能教。看到不认识又没人教的字,一下子就瞎了。为了克服这一弊端,使人们在独自学习时能够识别和阅读不认识的汉字,开始形成了最早的注音方法——直读法。

发音就是用同音字注音。比如“顾”就是“顾”的意思,“许”就是“需要”的意思。同音字怎么读,单词怎么读。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正音不同于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时遇到的“常用字”。常用字的关键点是“假”,即原文用的汉字是错别字,后人出于对作者的尊重,不会纠正,而会在后面对正确的字进行备注。

虽然注音字用起来很方便,但是如果人们不认识用来注音的字怎么办?比如一个刚学汉字的人,不认识“许”和“许”,所以发音直对他学习汉字没有影响。

当人们发现了正音的不足时,一种更接近拼音的方法出现了,那就是反切。

反切的基本规则是拼两个汉字给一个字注音,切字得声母,切字得韵母和声调。比如“公”:古宋切,取古的声母“G”,取“宋”的韵母和声调,就得到“公”的读音“Gê ng”。

你有中小学学拼音的感觉吗?自汉代以来,反切法经过各个朝代的补充和完善,成为中国古代最流行的注音方法,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学习和使用方法。以之前的致敬为例。虽然“宋”、“咏”、“宋”的读音完全一样,但在反切法中,“贡”只是作为古贡,每个声母、韵母都有对应的字。所以只要学会了每个声母和韵母对应的单词,就可以利用倒切来学习其他不熟悉的单词。

为了更方便地学习汉字,古人用反切法制作了类似《新华字典》的反切图。比如宋代的《切韵指图》,把汉字分为36个声母,206个韵母,4个声调。按照一定的规则,形成12张地图。如果你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就查表。

现代汉语拼音的发展已经成为汉语注音的主流方法。随着明清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拉丁拼音字母开始在中国出现。

明清时期,出于学习汉字和传教的需要,许多西方传教士开始系统地用拉丁字母注释汉字。比较著名的有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他的西方文字奇迹,法国传教士吉尼格和他的西方儒学耳目。这种用字母符号为汉字注音的方法启发了当时的中国人民。比如明末音韵学家方以智评论说,汉字复杂,古代用别的字来注音(指反切),但每个字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用西文注音不是更好吗,因为不重复,不雷同?

进入近代以后,随着中外交流的深入,各国使节纷纷加入汉字注音的队伍,最成功的就是韦氏拼音。韦氏拼音的创始人是威妥玛,他是1869年至1882年的英国驻华公使。韦氏拼音在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至今仍能看到韦氏拼音留下的影子。例如,北京在英语中读作“Peking”,功夫读作“kongfu”,豆腐读作“符头”。

清末,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落后挨打的现实让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失去了信心,很多文人开始追求全面西化。这种现象反映在汉字上,就是把汉字的难易程度作为衡量民族愚蠢和国力的标准,把汉字的难易程度作为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在此背景下,主张汉字应为拉丁字母,成为当时文化界的主流声音,即“今日欲救中国,须普及教育;要普及教育,就要有通俗易懂的文字;对于容易理解的词,你得用拼音。”

在四朝的影响下,先后出现了刻字运动、世界语运动、中国罗马运动、拉丁新文字运动。

在各种最求汉字字母的运动中,当时的国学大师章太炎为了保护汉字文化,最初把汉字的偏旁部首做成各种帮助汉字学习的符号,也就是音标。

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召开临时教育会议,通过采用音标案。1913年,在读音统一会议上确定了三十八个字母,二十个声母,十四个韵母,用于审定国家读音。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颁布了《音标》,随后又发行了《国音词典》。音标成了标志国音的唯一符号。1930年将“音标”改为“音标”,以强调这不是一种与汉字平行的书写。

注音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学习汉字和普及知识的困难,但仍然没有消除社会上废除汉字的声音,尤其是拉丁新文字运动的兴起,几乎让中国人永远失去了汉字。

20世纪30年代,苏联开始创造拉丁文字代替汉字,以解决远东华工的识字问题。1933年,拉丁新文字传入中国,引起国内学者的热烈反响。中国拉丁研究会等拉丁文字团体席卷全国,推广新拉丁文字。

1935年,蔡元培、鲁迅、郭沫若、茅盾、陶行知、陈望道等686位著名人士联名发表了《我们推广新文字的意见》一文,认为拉丁新文字值得在全国推广。希望大家一起研究推广新角色,使之成为推广流行文化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工具。

1936年,毛主席看了这篇文章后,对新文字运动给予了极大的赞赏,并于1941年在陕甘宁边区正式推出了《拉丁新文字》,创办了《新文字报》(Sin Wenz Bao)。

中国成立后,是否废除汉字,使用新的拉丁文字,仍有激烈的争论。但是,当务之急是消除文盲,迅速提高人民的知识和文化水平。因此,中央政府选择了受众较为广泛的相对简单的罗马字母,即国际26字母字母表。在此基础上吸收了本民族罗马字和拉丁新字的一些特点,于1958年正式推出现代汉语拼音(汉语罗马字母拼写)。

对于汉字的废除,周总理在1958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作了《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并指出:“它(汉字)会不会永远存在下去?还是想改变?是在向汉字的形式转变吗?还是用拼音代替?我们不忙着下结论,它是否会被拉丁字母或另一种形式的拼音所取代。但是词语总是要变的。至于用什么方案,我现在不忙确认。至于汉字的前途,大家有不同的看法,可以争论,但这不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范围之内。”

现代汉语拼音的普及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运动中发挥了非常显著的作用。有了拼音的帮助,学习汉字不再困难,废除汉字的声音也逐渐平息。随着国家的发展,民族自信心的增强,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汉字在近代经历了一系列风波,终于顺利传承下来,成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载体和精神寄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沐浴春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zhuyin.com/1007.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