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宵节和和煦的天气里沉醉于桂花六娃和酒友诗人的人们,突然被朋友圈里炸开的一个帖子击中——“这些词的拼音被改了”,很多读者瞬间在风中迷茫。
根据这个帖子,字典和新教材都在悄悄纠正“白子先生”的名字:“少年离家,老年回乡,乡音未改,鬓角头发正在衰退”的“衰落”不再读(Cuρ),而读(ShuāI);“远上寒山,石径斜(读xié)”,“骑(读qí),红尘嫔妃笑”…而且有一个确定的“凿”,本来念(Zu ê),后来改成(záo);「粳米」的「粳」字,原本读作「jρng」,现在却要读作「gěng」…
流传了几千年的“发音”,现在会被“其他字”代替吗?专家们说明了这种“修正”的原因。“比如‘záo’这个词就是‘结论性的’。当大家都这样读的时候,就变成“对”了。”这让大家越来越不安。
语言文字的改革和语音的学习真的要靠多才能赢吗?这一轮,我们能坐视三人成虎,参与杀人吗?李鬼真的能取代李云吗?
对此,朋友圈“惊呼”甚至“惊恐”:“看别的字的人多了,别的字就变成‘正’字了?什么逻辑!”“我们就把‘洪湖’的发音改成‘洪灏’吧,也错得多。”“考试可以改成投票制,ABCD有四个选项。哪个支持者多才是正确答案?”一位在上海当语文老师的小学校长忧心忡忡。“以后小学取消多音字学习吧,省得教学失误。反正我教不了他们!”
这一切是真的还是捕风捉影?
该报刊登了一篇报道:《咬一个字》主编称之为“假新闻”,提及的内容大多来自《普通话异读词音标表(修订稿)》:征求意见稿尚未正式发布。未来的官方发布应该不会和征求意见稿一模一样。专家表示,“可能网友担心的‘发音变化’根本不会出现在官方发布的试听表中。有什么好担心的?”
听了权威的“也许”,还是让人“担心”。《音考表》征求意见稿已经公布两年多了,社会上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而这些看似荒谬的“其他的话”却高人一等,“也许”不会有,但“也许”会有!征求意见是否广泛、科学、认真?目前的“哗然”不过是国家语委“官方发布”文本的提醒,必须谨慎。
语言一直在变化,与时俱进。当然,我们不能墨守成规。我们都是靠祖宗,字字不易。不然我们的“也许”还在,那些用繁体字嘀咕的,跌宕起伏!当时鲁迅吐槽一个名人的错习语,把“每况愈下”说成“每况愈下”,表达的意思一波三折。目前,“每况愈下”早已是一个正确的习语。这也说明“约定俗成”的确可以成为语言规范创造的重要因素。
但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的”。规范语言代表民族尊严和文化传承,意义重大。如果缺乏崇敬和敬畏,在做出改变时随意性太强,就会导致简单、粗暴、混乱,甚至人类历史的断裂。语言改革要兼顾历史变迁和区域融合,注意对外来语言的吸收和改造,尊重既定惯例。但这并不意味着祖先灵魂赖以存在的帝王汉字就一定要向“错误的多数”屈服。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等名句,几乎是每一代孩子的必读。这种发音不仅押韵,而且很自然。如果改成“西é”,晚唐七圣杜牧就会陷入不“韵”的窘境。久而久之,我们的后代又怎么能体会到唐诗的铿锵典雅和宋诗的圆融优美呢?如何告诉孩子,谁应该为某个地方的发音别扭负责?
有高有低不代表只能把“屈”做低。相反,我们可以努力使“屈”高,“和”。如今,汉字听写大会、中国习语大会和中国诗歌大会等电视节目越来越受欢迎,证明了这一努力的有效性。当小队员们一直带着很大的口音读着“小的离家,老的回去,乡音不改,毛都掉色了(Cuρ)”的时候,我们还要坐视某种文化让孩子们突然“shuāi”起来,不知所措?让敬业的广大语文教师失去准则?让语言传承失去冷静有序的按部就班的依赖?
这是一件大事,请大家虚心谨慎。
来源:人民网意见频道作者:李红兵原标题:《人民网评论:帅?不要因为“错误的多数”就让别的话转正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沐浴春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zhuyin.com/1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