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成都的一排店铺招牌都换成了拼音版。图/视频截图
“成都一排店的招牌被改成拼音版”这两天引起了广泛关注。据《吉姆》报道,近日,四川成都一名店主表示,包括她所在店铺在内的一排店铺招牌都换成了拼音版,对生意造成了一定影响。6月26日,事件中的一位商户告诉记者,附近只有7家商户是这种情况,而且已经一年多了。对此,辖区牛市口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表示,相关部门会制作临时中文标识进行更换。
目前当地正在纠正此事,这是一个积极的进展。但需要反思的是,这种荒谬的做法当初是如何通过决策的,案件背后暴露出哪些基层治理过程中的共性问题?
此事之所以在社交平台上引起广泛讨论,除了人们对涉事店主的同情,归根结底还是舆论对一些基层治理过程中“一刀切”做法的不满。尤其是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少数基层工作人员显得“管得太多,提供的服务太少”,有时甚至会做出违背常理的事,让人哭笑不得。
从目前的报道来看,换店这样的事情,可能事先并没有经过充分的征求和论证。而且据涉事街道工作人员称,“统一是为了美观”。仅仅为了“统一美观”,就要给店主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让他放弃自己精心设计的特色招牌,他的审美才是标准。
作为商业社会的必备要素,店铺招聘的存在方式实际上以一种细致的形式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商业环境和基层治理水平。在这样的事情发生后,很明显,其中暴露出的有关商业环境和基层治理的相关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事实上,对于一些地方特色明显的城市,很多店牌在命名和展示形式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它们或以类似方言的形式表达,或以当地人熟悉的习俗命名,以增加商店的识别度。所以这些店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方的特色。
这也是很多人不喜欢“统一店招”的原因。说到底,为什么在大街上说一句“为了美丽”,就能让店铺统一招牌,让人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一夜之间“大变样”?这种武断的决策和执行让人不舒服。
而且美和审美本来就是多元的,“店招统一拼音版”美不美没有标准。按照常理,只要店铺招牌符合相关安全规定,其他地方就没必要过多限制。这些内涵显然需要一些基层工作人员和决策者理解,并在基层社会的治理过程中付诸实践。换句话说,基层治理少折腾,关键点用才是正道。
撰文/新京报评论员马小龙
编辑/徐秋英
校对/赵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沐浴春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zhuyin.com/2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