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的拼音怎么写(立的拼音怎么写)

清末民初,因为外国列强的干涉,政治黑暗,官员腐败,军阀混战,国家积贫积弱,人民生活贫困。一批知识分子,他们忧国忧民,抱着救亡图存的志向,认为国家落后是因为制度落后;制度落后是因为大众文化观念落后;大众文化观念落后,在于大众的无知;群众的无知是因为文盲;文盲的原因是汉字难认、难记、难写、难懂、难用。

汉字“五难”成为阻碍中国文明进步的罪魁祸首。于是,随着钱提出“汉字不亡,中国亡”的论断,汉字拼音化的呼声此起彼伏。作为过渡,汉字的简化被提上了工作日程。

1935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提出了第一批简化字,1936年发布命令予以废止。

随着国共的政权更迭,汉字简化拼音的方向不仅得到了坚持,而且得到了加速。1955年,汉字拼音方案出版,1956年,汉字简化字方案出版。所以现在有了简化字。

1956年简化汉字的计划只是拼音方案中的一步。简化的目的是逐步简化汉字,直到最后的符号化,也就是拼音。

1977年公布了简化汉字的第二个方案,但最终因为公众的反对而被废止。上世纪80年代,高层决定保持汉字相对稳定,暂缓汉字简化,使用汉语拼音作为注音。

2000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简化字作为标准字,汉语拼音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同时,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也可以使用繁体字,比如书法、篆刻。

把旧中国的贫穷落后归结于汉字的“五难”,其实是找错了病根,吃错了药。现在港澳台都用繁体字,但教育普及基本没有文盲。

汉字“五难”在小学识字阶段比较难,之后就越来越容易了。咱们汉字,只要受过义务教育,认识三四千字,不管涉及哪个专业,看文意,说点难听的,什么专业问题都可以随便聊。作为当时的高级拼音文字,入门很容易,但最后,越来越难。以英语为例。一个英美人,高中毕业,掌握了2万左右的单词,英语学得很流利。但是,你给他一篇专业英语的文章,他就像读天书一样,不知道说什么。所以西方人特别尊重专业人士和专家;业余的、专家的多,社会上很多人鄙视知识分子,也有很多专家、专业人士。我们不能不说,汉字作为帮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哈哈,那太远了。让我们回到正题。

汉字为中国人服务。汉语是单音节的,不同的意思需要用声调和不同的字形来区分。除非汉语放弃单音节和字形异义,否则汉语很难是拼音,因为同音字、同音字太多,很难识别。所以汉字逐渐简化,过渡到拼音是不行的。

汉语到拼音的路走不通,不代表汉字不能简化。汉字从甲骨文到大篆,再到小篆,再到隶书,再到楷书,都经过了简化和易用,都很成功。总结它的成功经验,就是官方的字书,一下子把所有的字都简化了。

1956年简化汉字的方案总体上是成功的,应该坚持下去。所谓简化导致传统文化断裂,都是扯淡。古籍,包括古代文化典籍,可以用简体字整理再版,不影响阅读理解。

然而在1956年,汉字被简化了。当时我以为这是简化的第一步,以后还会有第二步,第三步。但后来指导思想变了,不再把拼音作为汉字改革的方向,目标是追求汉字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因此,1956年的改革留下了一些问题,其中有两个问题急需解决。

第一,只简化了2000多字,其余都没有。原来的指导思想是偏旁简化,可以类比到非简化字。导致偏旁繁简,如页边,一种是烦字写法,另一种是草书写法,增加了学习和使用的负担。我们应该继续促进所有汉字的统一。

第二,当时一些考虑不周的文字的简化,使得识别和记忆变得更加困难,容易造成混淆。做一些微调再退回来会比较合理。正如很多专家指出的,个别形声字的减少,如珠算的“盘”,把上面的“盘”变成了“船”,减少了四笔,但失去了音符,增加了一个需要单独记忆的字,增加了学习负担;海淀的“点”也是这样,右边的“点”改成了“丁”,导致很多人把它错读成了“丁”。还有个别字形简化带来的一些问题,比如一字多代,造成一词多义、多音、发音混乱,有时连播音员都搞不清哪个地方读什么音,更别说一般用户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沐浴春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zhuyin.com/23923.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