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论文(汉语拼音的重要性)

描述:

本文最早写于2002年,2003年发表于中国语言网,以纪念《汉语拼音方案》公布45周年。大概是在信息网络时代的汉语拼音(文集)里收的。他们改的标题是根据汉语拼音方案编写一本新的韵书。我看到了出版的目录,但没有看到书。

罗昌培先生曾说,“音韵学的作用是广泛的”。然而,现在人们对音韵学缺乏了解,尤其是连诗坛都不屑于研究音韵学。尽管作者对语音学的认识是肤浅的,但他仍然从常识的角度感到,在今天广泛开展语音学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拓展语言领域的音韵学研究,宣传普及音韵学知识,按照《汉语拼音方案》编写当代韵书。

一、汉语语音的发展变化

言语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汉语是以声音为媒介的口语。从古代汉语语音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到现代汉语语音系统的初步形成,为世界上绝大多数汉语所接受,历经沧桑。明代语言学家昌迪曾说:“古今有之,南北有之,字多变,音多移。”这是毫无疑问的。

在汉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语音是最大的变化。没有声音复制技术,语言就是转瞬即逝的东西;即使声音可以再现,人也不可能随时随地把所有的口语都录下来。因为没有记录声音的条件,录音机发明和广泛使用之前的语言是不能保存或者不能保存的。目前只能通过没有声音的笔记和不同地区现代人的口语来研究古音。

古代汉语书面语的发音是指共同语的发音。有了文字的使用,无声的语言得以保存,得以广泛应用,成为既定的交流工具。但是,由于缺乏记录和传播语音的条件,在现代汉语形成之前和形成之初,这种浊音语言无法以声音的形式记录、保留和传播,也无法硬推广一种具有某种共同发音的语言。因此,任何历史阶段都不可能形成统一的共同语音语言。我认为正是因为语言缺乏声音保存和传递的手段,缺乏直接记录声音的条件,官方提倡的发音无法普及,才使得方言发展空。这大概也是古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分离的原因之一。口语和书面语应该分开的现象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虽然我国幅员辽阔,方言复杂,但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语音。尽管缺乏直接保留和传递语音、直接记录语音的条件,但每个时代总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语音,总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语音影响驱动着当时的语言和文化交流。究其原因,除了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官方”的限制仍然起着主导作用。由于中华民族经历了多次分裂和重新统一,特别是代表和体现了时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核心的统治首都的更迭,汉语语音的变化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比如唐代的“雅音”,就是当时首都长安(今陕西Xi安)人的“标准音”。边防、移民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音的发展。比如今天云南人的口语基本都是标准普通话。不同朝代的统治者使用的语言发音,不同朝代的京畿人民使用的语言发音,必然会对当时包括语音在内的语言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虽然现代语音和古代语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相当一部分语音保持相对不变。由于语音传输和保留的先进技术,现代音调的“相对不变性”将不可避免地得到保持。

二,汉语普通话形成的历史

经过隋唐的发展,元代基本奠定了现代汉语语音的基础。今天,普通话之所以被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接受,是因为它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它历史悠久,如果不是根深蒂固的话。自元朝统治时期起,经元朝统治者改造,用蒙古语注音的“大都”读音作为“标准读音”。期间经历了明朝(尤其是明朝迁都北京后)、清朝、清朝统治末期,历时700余年;如果再加上现代汉语形成的近百年,可以说今天的普通话有着八百多年的深厚基础。

虽然我们国家还没有完全统一,但是普通话作为今天的官方语言,拼音作为普通话的注音工具,已经被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接受。而且由于口语和无声语言的传播手段越来越先进,书面语和口语已经牢固地凝聚成一个整体,形成全民族认可和遵循的标准语言的条件已经成熟。

三。汉语的声调、节奏和韵律

押韵是中国语言艺术的传统表现手法之一。古人非常重视押韵,善于运用押韵技巧。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同时,押韵也在发展。劳动创造语言,劳动创造音乐和诗歌。《诗经》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诗歌总集,这首诗的用韵已经相当成熟。早期的骈文,如赋,也讲究用韵。

随着大量韵文的出现,韵书应运而生。随着韵书的出现,观察节奏成为韵文创作的重要要求。古人在文字的构词和造句运用中,常常利用声音的迂回重复来创造美感。押韵是一种重要的方式。韵是文章每一句中押韵词的排列,使同一个音位反复出现,产生音变之美。一首押韵的诗或散文,朗诵起来会让人感觉铿锵、和谐、悦耳;汉语篇章结构的规律性也有利于韵中韵的形成。

声调是汉藏语的特点,也是汉语的特点。声调是一个音节的不同发音。声调是古代汉语固有的东西。声调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很早就被用于诗词歌赋的生产。《诗经》对声调分配有相当严格的规定。前人对汉语声调的分析体现在“四声”、“平声”、“舒声”等概念上。与律动音有关的五音“宫上角正音”也出现了。

格律是诗歌和韵文创作中汉语音调的另一个区别。“平仄韵脚”的出现,是以声调——声音的高低作为韵脚的主要表现。诗韵中声调的配合使用,代代有变。诗不同于词,词不同于歌。不同的文学体裁和风格盛行于不同的世代,声调协调也不同。

四。中国历史上的韵书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6世纪,被称为“近古音”阶段,“反切”、“四声”、“读破”开始应用于韵书的创作,开始了韵书的编纂。魏晋时期,为适应经典训诂和诗歌创作的需要,开始出现了根据所指文字和声音的异同进行整理和归纳的专书,这就是韵书。实际上,韵是根据对仗的相同和不同类别排列的字和音的总集合。它将纷繁复杂的词语有规律地汇编成一套独具特色的工具书,为人们在诗词中注释和选韵提供了方便。韵总是和字书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韵书来阅读。韵也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语音提供了重要线索。

古代宫廷设立机构收集诗乐(如乐府,汉代收集音乐的机构),进一步促进了韵书的编纂和利用。

现在我们知道,最早的韵书是盛蕾写的邓梨在魏。南北朝时期,为了配合当时盛行的骈文、五言诗等文学体裁,人们总结出语音和谐音在诗歌中的运用,使诗歌声音悠扬,韵脚协调,高低诗句交错,声音表达增加了音乐美。南北朝时期著名的韵书有的《四声谱》和隋、刘的《四声》。隋代的陆法言编纂了《切韵》,唐代的孙林编纂了《唐云》。宋代陈彭年、邱勇等人奉皇帝之命重修《切韵》、《唐韵》,编为《广韵》(大宋重修《广韵》),贾昌朝、王铸、丁度、李殊等人奉皇帝之命修订《广韵》,编为《集韵》——都是正式修订韵书的例子。此时流行的韵书是《礼部韵》,是根据宋仁宗的命令改编自《时之韵》(封建时代已成为科举考试的参考书)。此后历代有人根据《切韵》、《广韵》、《集韵》、《礼韵录》的增删,编出各种韵书。

不同时代所编韵书的“韵部”是不一样的。各个朝代的官员所编的韵书,一般都是当时实际语音的反映。比如唐诗的声韵和元曲的声韵是不一样的,无论是在实际发音上,还是在具体运用手法和风格上。是不是可以说,历代官韵书都倾向于朝廷正统的“雅音”,都是在李朝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编纂的,都对当时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推动作用?诗歌是唐代文学的主要体裁,晋末元初戏曲、杂剧的兴盛,都与官方对韵书的修订有关。包括今天现代汉语语音的确定,元代及以后的官韵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动词 (verb的缩写)编写新韵书的原因

应该肯定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然而,由于近百年来“左”的思想倾向的影响,中国语言文化的许多精髓也被否定了,其中韵的概念被弱化甚至忽略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诗歌和其他形式的韵文作为文学体裁在人民中很受欢迎。押韵是诗歌和各种押韵的最大特点。“五四”以来现代诗歌难以吸引大众的原因之一就是不注重押韵,使得许多诗歌失去了和谐悦耳的特色。当然,这与现代汉语语音系统形成较晚,我国尚未完全统一,语音系统尚未得到全体中国人民的认可有关。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从五四以来,我们提倡新文化的时候,有一种片面的倾向。我们几乎是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格律诗的创作,更注重格律诗的欣赏和研究,而不是提倡格律相对严格的诗歌创作。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格律诗和词的创作受到几次文化运动破坏的制约。如果不是像毛泽东这样的前辈偶尔创作格律诗词,格律诗词的创作恐怕早就没有立足之地了。新文化运动打着“革新”的旗号,一度否定诗歌的音韵。但其实是对前人在实践基础上创造的优秀语言文化的反动。现在很多人不理解,以为枝桠排列的就是诗,以为新诗可以不押韵,以为他们把一些词叫做诗,它就是诗。

迫切需要一本通用的韵书来指导普通话诗歌和各种韵文的创作。

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方案在mainland China推广已有48年。由于声音媒体的多样性,普通话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甚至台湾省内民众对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方案的广泛认可,确定统一的“今声今韵”的条件已经成熟。目前,mainland China及港澳台地区流行的一些押韵书影响不大,没有一部得到语言学界认可、权威语言部门统一颁布的“官方”押韵书。

普通话作为时代的产物,已经成为今天的“官方”语言。拼音作为普通话的注音工具,已经被绝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而且由于其科学合理的提法、广泛的影响、当今媒体的多样性和普及性以及声音的保存性,可以预见,普通话和拼音将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公认的标准语言和语言工具,并将长期乃至千百年地被广泛使用。编写新韵书的条件已经成熟,应该按照汉语拼音方案编写新韵书。

不及物动词对新韵书韵部划分及定级检查的建议。

押韵的编纂总是与注音密切相关。旧的注音法给韵书的编写和利用带来不便,汉语拼音方案的出现使韵书的编写更加方便,更加贴近实际应用,更加统一。编写韵书还可以促进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方案的推广和使用。新的统一韵书出现后,可以从音韵学的角度编写字典、辞书,方便汉字的学习、使用和研究。

我认为,编写新韵书的基础是汉语拼音方案;很有参考价值的押韵原则就是现代的“十三行语录”。《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元音表应作为现代人以“金声”写诗,以“金韵”押韵的依据。十三语录、小人语录、小字语录都可以作为韵书的蓝本来编。

我认为《十三语录》是合理的。根据汉语拼音方案的元音表,可以对表中对应的元音进行适当的分类。

我对十三韵的大致划分建议如下:

一、夹杂马褂韵,包含韵母:ɑ、ɑ、ɑ、ɑ蛙。

二、曲折的果韵它包括韵母:O、uo、E鹅;

三、雪月韵,其中包括元音:即,易,e。

四、舒适补贴韵它包括总决赛:U武;

动词 (verb的缩写)它包括元音:I Yi,,-i(的元音);

6.快乐销售押韵它包括元音:ι我很悲伤,ι我很扭曲。

七。回归翡翠韵它包括了总决赛:ei \\u,Uiwei。

八。快乐祈祷韵它包括韵母:ɑo ɑ,ɑ o ɑ。

九、长期四处旅游。包括总决赛:欧欧,iu忧。

十、安全过渡韵它包括韵母:ι n安、ι n烟、ι n弯、ι n不平。

XI。新陈准韵它包括的元音有:en en、in yin、un wen、halo。

十二、明亮明亮韵它包括韵母:ι ng Ang、ι ng Yang、ι ng Wang。

十三。雍容丁胜韵包括英亨、英英、翁翁、翁虹和雍容的决赛。

Er的韵母比较窄,使用频率不高,所以没有收录在《十三韵》里。

在说唱文学中,也可以用“童谣”的韵脚,即“破天、逗孩子、上小馆子、脸红孩子”(即“引前小字”)和“绑一堆孩子,真逗他们,辣粉粉,好好玩”(即“小人陈引”)的韵脚。

“十三韵部”符合普通话的俗音,用韵要求广,易记易辨。

至于平仄,我主张按照今天的规则来处理,即按照《汉语拼音方案》第四部分“声调符号”的要求来处理:尹平(一个声调)、阳平(两个声调)属于平仄;上声(三声)和降声(四声)属于四声。普通话没有“入声”。

用今天的声音写下这首诗;学习古诗词,不要否定古韵。包括用古法、词谱、曲谱写诗、词、歌,可以根据现在的声音习惯,用现在的音、韵写诗、词、歌。至于研究古今诗歌的差异,可以留给学者们。

1.本文的主要参考资料有:

《古代语音学概论》(李新奎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

《现代汉语语音知识》(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研究室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2.舒缓提升:最终声音舒缓或短暂。因为语音的演变,今天的普通话已经不需要这个概念了。

3.读音:同一字形因含义不同而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读音时,不按习惯上最常见的读音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沐浴春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zhuyin.com/24029.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