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时节,鲜花盛开。笔者观察到,近日,庆祝古老民间传统节日“花节”的主题盛会在武汉、重庆、江西、安徽等地上演。年轻人纷纷身着汉服前来相见,在花丛中举行传统的花神祭祀仪式。优雅的韩立和各种传统民俗体验,让人仿佛穿越了时间空,感受到了古代花朝的盛况。更为平凡的生活注入了不一样的优雅,甚至吸引了众多外国友人加入这个中国最美的传统节日。
踏春约会,赏花赏红,颜值高,充满传统文化魅力的花朝盛会,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回归传统节日的愿望。但是,很多人可能对花朝节的由来和传统一无所知,甚至对花朝节中的“朝”字一无所知。他们应该读“cháo”还是“zhāo”?为此,环球网文化频道记者独家采访了知名学者崔增亮教授,为广大网友解密花节的历史渊源。
(2019年3月16日,云南昆明,黑龙潭公园百亩“杜鹃谷”繁花似锦,春色岸上。下面这些汉服的“花仙子”姑娘们来了一个春节——花节。)
花朝节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又称花神节、花的生日、花神的生日。花节的“朝”在这里应该读作“zhāo”,是一个会意的字。甲骨文中,左边是两棵草,中间是太阳,右边是月亮。合起来就是太阳从草地升起,西边的月亮还没有落下。这个字形只是描绘了早晨的景象。“朝”的本义是早晨。
花节一般在农历二月十五,对应八月十五。所谓春花秋月,人间最美,花对月夕,春对秋。所以花节的“朝”要读作“zhāo”。
(2019年3月18日,农历二月十二花节。在重庆万州区安溪桃源,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欣赏盛开的桃花和明媚的春光。
花节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春秋时期的《陶朱公》。至于“花神”,据说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娲。据说她擅长种花,被后人尊为“花神”,并附上花节作为她的节日。到了唐代,花节开始盛行。清朝以后,人们更加重视清明节,但花节逐渐被淡化,以至于直到现在,人们很少知道花节。
“花节”的持续时间因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而不同。唐代以农历十五为花节,宋代开封以农历十二为花节,洛阳以农历二月初二为花节。也有2月25日举行的地方,根据南北方花期不同而定。
(2019年3月16日,为期一周的花节在武汉汉口举行。数百人身着传统汉服和民族服装在花节上行走或表演传统节目,吸引了近万名市民观看和游玩。)
关于花朝的诗。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常常一边观赏花朝美景,一边饮酒作诗,留下几段关于花朝的美言。南朝梁元帝有诗曰:“花动月明,谁不忍相见”;南朝张峥见《花朝诗云》:“晓春暮,新雨新花开”;唐代诗人方干说“花落雾遮,雪夜隔一湖镜”。清代蔡赟写的《咏花朝》:“百花生日是个好日子,花朝未半春。”五彩缤纷,却仍不辞劳苦地装饰着花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江南百花齐放的民俗盛况。
花节的习俗花样百出。比如,从春分开始,大地回暖,万物复苏,草长莺飞,柳绿花红。人们去郊外春游,放松肌肉,放松心情。然后就是赏花和花市。随着花节的来临,文人雅士、贵妇们纷纷来到郊外的名园,欣赏争奇斗艳的花朵。一些花农还借机将自己培育的花卉、插花或盆景卖到花卉市场,以满足人们的兴趣。自北宋以来,其活动有了新的内容,包括种花、摘菜(摘野菜)、祭祀神灵等,并逐渐扩展到各行各业。
(2019年3月16日,武汉,“花节”在园博园举行。公园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许多外国朋友也穿上汉服,加入了这场盛会。)
传统总是和饮食联系在一起,花节有吃花糕的习俗。传说始于武则天统治时期。武则天嗜花如命。每年农历二月十五,花节,她总要叫丫鬟们采花,用米捣烂,蒸成饼,赏给大臣们花饼。从政府到民间,花节都是受欢迎的。这也是吃花糕的由来。
“春花秋月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花节和中秋节一样美。在提倡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复兴花节,这对我们缓解紧张和疲劳,放松心情,融入自然,拥抱春天,享受阳光,追求希望,是非常积极的。”崔增良教授说,在花节这个阳光明媚、百花盛开的节日里种草种树,美化我们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不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吗?(作者/崔增亮,戴宇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沐浴春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zhuyin.com/662.html